“三送一强”活动开展过程中,县人社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地了解企业困难,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精准施策,提振了全县企业发展信心。
一、职能部门联动,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在实地排查工作中,按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各方协同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部门职责领域分管范围内相关涉企政策,主动对接企业,解除企业因对政策不熟悉不了解而产生的疑虑。
二是成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带头分包企业,担任首席服务官,印制“一联三帮”贴心服务卡,分发到企业,专班工作人员电话、微信24小时服务,通过“一对一”“多对一”服务模式,为企业招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发展,留住人才。
三是以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工作机制为抓手,联合县总工会、县工商联、县企联等成员单位,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千余份,召开企业座谈会,组织实地走访,发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声,实例解析,切实为企业稳定劳动关系排忧解难。
二、深化沟通机制,增强企业信心
(一)实施“一企一策”指导,培育企业发展理念。为企业量身打造培育计划,实施“和谐同行”培育行动。首期选取4家企业为培育试点,在劳动用工管理、社会保险缴纳、集体协商、企业工会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培育。建立与企业的沟通帮扶机制,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打造“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热爱企业”的和谐理念,树立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发展信心,职工爱岗敬业之心。帮助企业改进薄弱项,提高管理水平,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开展“集中要约”活动,针对企业“因材施教”。以“同心协力战疫情,共克时艰构和谐”为主题,鼓励企业与职工通过民主集体协商的方法,就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等问题开展协商,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协商方法,确定不同的协商重点——生产经营良好的企业重点协商“保增长”,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重点协商“保稳定”,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的企业重点协商“保岗位”;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重点协商劳动定额标准和计件单价。努力促进行业内企业平等竞争,培育新的行业协商典型,在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的乡镇(街道)区域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扩大区域协商覆盖面,提高协商针对性。
(三)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指导制定工资标准。抽取145家企业,涉及建筑、房地产、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文旅、餐饮业等17门类,35大类,18671名从业人员,企业规模涵盖大、中、小微、个体工商户,企业性质覆盖国企、股份制、个人私有;通过网络培训、预约一对一服务等方式指导企业填报,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指导企业合理制定薪酬标准,确定工作定额。
(四)宣传“以工代训”政策,打通政企关系通道。截至11月中旬,我县共有46家企业享受以工代训补贴,共支出补贴资金642.98万元。为保护企业职工的权益,要求享受到补贴的企业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并承诺将以工代训补贴资金用于企业职工生活补贴和培训支出。其中不少企业将补贴资金全数或部分发放给职工,增进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了职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感。
三、开启调解渠道,优化服务效能
(一)建立联动机制,预防化解劳动争议。与县总工会、县法院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探讨协调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加强仲裁、调解过程中的沟通,贯彻落实“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及时了解企业和劳动者意向,促成调解,把争议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畅通咨询通道,促成案件调解。一年来登记咨询案件近千起,日常接听咨询劳动争议案件及劳动合同签订电话3000多个,电话指导10余家企业合法制定规章制度,现场指导企业规范用工,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00多起,涉及劳动者600余人,涉及金额25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法定期限结案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