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理念,防范和化解劳动关系风险,管城回族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不断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诉前调解,构建区、街道两级调解网络,培育金牌调解组织,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一、推行“调解+法院”模式,加强诉前调解力度。
2024年2月,该院联合区法院设立了诉调对接工作站,诉调对接工作站设在区调解中心,由法院及该院分别指派调解员,使用“劳动人事争议智慧仲裁要素式办案平台”开展案前调解。前来该院申请劳动仲裁的案件通过“劳动人事争议智慧仲裁要素式办案平台”案前调解模块分配至诉调对接工作站,调解员在平台上即可梳理案情,先通过电话与申请人、被申请人沟通,提出化解方案,之后再组织双方到劳动仲裁院进行当面沟通,释法明理,围绕双方争议焦点耐心引导调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释明法律风险,妥善平衡双方利益冲突,促进双方达成和解,最后为当事人出具调解文书。工作站运行以来,已成功解决纠纷34起,有效减少当事人诉累,既节省了司法资源,又化解了矛盾纠纷,既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企业有序生产经营。
二、构建“调解+全程”模式,提高案件办理质效。
将调解细分为案前调解、庭前调解、庭后调解,将调解工作贯穿办案全过程。针对案件办理周期长的难点,调整了人员分工,明确调解员、仲裁员责任,强化协同配合,做好调解与庭审衔接,提高办件效率。切实发挥“要素式”办案优势,提前梳理案件争议焦点,加大调解力度,提高庭审的针对性,促进简案快调快审,将庭审时长平均缩减31%,仲裁文书篇幅平均缩减35%,每案办理时限平均缩减12%,缩短了当事人的维权周期,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提升了当事人对仲裁工作的满意度。做好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建设,健全完善农民工工资争议“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工作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建立速裁台账,完善调裁衔接,快速化解农民工争议案件。自成立速裁庭以来受理的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30起,均已审结,平均结案时间不超过30天,切实打通农民工维权“最后一公里”。
三、用好“调解+互联网”模式,构建两级调解网络。
以区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为总领,指导12个街道调解中心,优化仲裁办案流程,用好全国人事劳动争议在线调解平台(“互联网+调解”“总对总”平台),提供在线调解仲裁申请、线上解答仲裁咨询、线上调解等便利服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可以通过平台在线申请调解处理,实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零跑次”。平台开展工作以来共处理线上申请的劳动争议案件1263起。
四、用好“调解+示范”模式,培育金牌调解组织。
通过培育金牌调解组织,大力推广优秀经验做法,引导更多基层调解组织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进行建设。区劳动人事仲裁院及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被评为郑州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选树的河南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基层劳动人事争议金牌调解组织。
五、用好“调解+预防”模式,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仲裁院联合区团委成立区青年仲裁员志愿者工作组开展送法进企业、进社区、进招聘会活动,为辖区劳动争议易发多发的非公中小微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咨询;在新业态行业企业设立联系点,加强劳动用工指导,提前预防劳动争议;对劳动争议案件发展趋势实施动态监测,对时事、民生等热点问题给予关注,加强舆情信息收集和数据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高效应对重大集体争议案件。
下一步,该院将持续推进案前调解工作,不断完善“法院+仲裁”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新模式,推动一站式联合调解机制运行,为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稳定就业,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